“如果再晚上十幾年,你現在是一個20出頭的人,你還會選擇這樣的生活嗎?”我試圖激起她內心可能存在的共性——越來越多擁有海外學習背景的設計師回國創(chuàng)業(yè),大大小小的服裝公司分布于北京郊區(qū)的各個開發(fā)區(qū),他們往往充滿了表現欲,渴望用自己的經歷換取在中國的更大成功。
“我對這種曇花一現的事不感興趣。比如說,我并不滿足于在簡歷里寫上參加過某某時裝周,我如果要參加,就是準備好了要讓權威的人也為我叫好,否則我不會去參加??墒俏椰F在沒有準備好,如果我這一關走過去之后,一切都會順理成章,但我不會人為加快速度,更不會為了市場效應做這些事?!?BR> 不過她也在問自己,長期以來自說自話的中國市場,對于真有正價值的時裝的標準尚無定論,誰有資格評價你的美?又有誰真正會懂得誰?
包括商場服裝部的經理在內,他們常常對李江虹的服裝不解,你的衣服是什么風格,又是面向哪個年齡層的人?她沒有用年齡和功能區(qū)別客人,區(qū)分客人的是階層,她的目標客戶是任何年齡的女中產們。但這是一件不被理解的事,在她沒有參與的十幾年里,中國消費者已悄然形成了自己的消費習慣,中國人不懂更不習慣設計師品牌——提供一年四季從內到外適合各種場合的衣服。他們會在不同的店里選購不同功用的服飾。年輕的客人喜歡CINQFEVRIER的設計,卻認為面料太厚重,年長的客人喜歡高質量的材質,卻無法接受過于潮流的設計處理。大多數人還在尋找個人風格,在這個過程中止之前,你不能要求他們擁有品牌的高忠實度。
她并不是孤單的,相信無論是謝鋒、羅錚,還是那些剛回國的設計師,都經歷過或者正在經歷如此痛苦的掙扎,只是,李江虹進入得太晚了,她沒有太大的幾率可以培養(yǎng)和扭轉業(yè)已形成的慣性。她想尋找這個市場的參照系,在標準明晰之前。她帶著女兒到商場里賣得最好的女裝店里 “明查暗訪”,她告訴女兒,以后媽媽的設計要走這樣的路線。女兒心直口快,反問道,你真的要做這么難看的東西?
她夏天的衣服賣得并不好,因為大多衣服都沒有袖子,而且領子開得很低,客人們在試穿的時候同一個動作是往上扯,同時低頭看會不會露。那些在上世紀90年代歐美流行過的解構時裝,在國內依然是設計和穿著的主流。在這里,最暢銷的衣服往往與潮流無關,她以為是潮流主導市場,卻發(fā)現實際的市場反應比潮流要晚個好幾年。
改變自己比改變環(huán)境容易得多。做零售只是半年,她就明白了這個道理。
與法國婆婆聊天,婆婆說看新聞中國有很多工廠主虐待工人,告誡她千萬不要這樣做。李江虹哭笑不得。員工們在每月的績效統(tǒng)計表上標注自己一周內總共加了0.3小時的班,要求她付加班薪水;而一些制版工人為了每個月多拿到100元的工資,二話不說卷上鋪蓋走人。
“我覺得我還是一個有理想的人。”她有點遲疑,“現在在中國說有理想,是不是很Out?”
“如果說我運氣更好一點,如果幾年之內我沒有被市場打垮,那我希望在中國做一個有國際背景的時裝人?!彼f。
在中國,怎么才能免俗?